
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于臺文化部門管轄,引起爭議。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疾呼要三思。▓D片來源:臺灣《中時電子報》資料照片) 【華夏經緯網綜合報道】關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爭議,經常圍繞在文物歸屬以及文物背后象征的意義。這次有心人卻從組織改造下手,傳出將改隸臺文化部門,并更名“華夏博物館”,由隸屬臺行政機構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。且不論主事者背后的論述及思維為何,但想法之幼稚及不專業,形同兒戲,卻馬上被人看穿。 據臺灣《中國時報》報道,臺當局文化部門昨日于臺灣立法機構進行項目報告并備詢,“立委”黃國書表示,根據臺北故宮博物院響應媒體的報導,證實改組案確實在討論中,他表示,若真要納入文化部門,應提前進行相關規劃。 國民黨“立委”林奕華則認為,國際級博物館有保持超越性及獨立性的必要,將臺北故宮博物院納進文化部門茲事體大,她并不贊成。林奕華說,她曾詢問院長吳密察,“他說在接到一通臺行政機構的電話,詢問各國國際級博物館的組織如何,但不表示對改組沒問題,今天臺北故宮博物院沒參與質詢,這樣討論不被尊重! 不僅降低國際地位 還會淪為民進黨宣傳機器 雖然組改案尚在討論中,但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故宮前院長馮明珠呼吁民進黨當局“要三思!”她表示,臺北故宮博物院地位堪比臺灣“央行”,典藏中華民族珍寶,有必要直屬臺行政機構,若貿然行事,將使其國際地位下滑。 她強調,臺北故宮博物院作為世界5大博物館之一,涉及的專業極廣,編制遠比臺灣文化部門大,并入文化部門一定縮編,將導致研究動能不足,導致國際地位下滑。 臺灣輔仁大學博物館所所長張省卿表示,以德國為例,博物館皆為官方出資,以基金會形式運作,因此保有文化自主性,在文化策略上也能發展在地特色,她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若要歸屬文化部門,應先著眼于臺當局要給臺北故宮博物院什么樣的定位,“對館藏賦予什么概念或價值體系”。 至于外傳改名“華夏博物館”,張省卿持保留態度表示:“臺北故宮博物院雖傳統但到底是一個招牌和文化形象”。 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鄭照新指出,將國際級的故宮降編為文化部門轄下,不但毫無必要性,更可預見有弊無利,關鍵在于民進黨這個“政權”,而非“組織”的問題,當臺北故宮博物院失去超然的組織地位,極可能淪為民進黨當局資源運用的宣傳機器;從“執政黨”一系列破壞機關獨立性的濫權行為,包括辦選務不中立又卡“在野黨”“公投”的臺灣“中選會”、一路照劇本地濫權關掉中天新聞臺的NCC等等,令人難以排除這種可能性。 惡搞故宮如兒戲 民進黨切勿政治干預文化 追溯歷史,故宮博物院是在明、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。1987年,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“世界文化遺產”名錄。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夕,為了保護故宮文物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,故宮博物院決定采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。從1933年2月至5月,宮內重要文物被裝成13,427箱又64包,分五批先運抵上海,后又運至南京。遂于南京建立文物庫房,并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。1937年,南遷文物又沿三路輾轉遷徙至四川,分 別存于四川省的巴縣、峨嵋和樂山。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后,三處文物復集中于重慶,于1947年運回南京。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,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臺灣,后于臺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,公開對外展出。 所以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地位也屬于世界級,是海外游客赴臺灣旅游首選,參觀人數的排名亦在全球前十名之列。典藏的文物也是世界級的,藏品總數高達70萬件,其中汝窯瓷器件數及質量世界第一,前年光是顏真卿《祭侄文稿》借展至東京展出,造成萬人空巷。故宮不只為自己營銷,招徠驚人的觀光客群,同時也為臺灣營銷,品牌效益,無遠弗屆。 臺媒直言,要維護這些數量驚人的珍寶,還非得傾全力才有可能辦到,數十年來,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是在直屬臺行政機構管轄,受臺灣立法機構、監察機構監督之下,如常運作。在還沒有文化部門之前,等同一個部門的地位存在,與各單位平起平坐。 可以說,故宮博物院,不只為全球華人保存珍貴遺產,更捍衛全人類文明最重要的一塊拼圖,所依賴者,唯“專業”二字。博物館學,精深博大,故宮學,源遠流長,不是一兩個政客異想天開,三言兩語就能推翻。 然而,島內總有“部分有心人”千方百計“去中國化”,腦筋動到臺北故宮博物院頭上,覺得必須更名。臺灣《中國時報》發表評論質疑,該不該更名,道理很清楚。至于想不出好名字,改名“華夏”,這兩字代表的還是中國,又是何必?希望民進黨當局能回歸專業,回歸品牌,不要再用政治黑手干預中華文化傳承。 故宮是人類共同遺產,也是華人共同記憶,如果不懂珍惜與維護,不如還給大陸。
責任編輯:邱夢穎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