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賈不妙(特約評論人)
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到高雄臺船公司主持“潛艦臺造建造開工典禮”,啟動潛艦制造廠房,她說,潛艦臺造動工有三個重要意義:粉碎不實謠言、展現臺當局落實防務自主的決心、讓世界看見臺灣“守護主權”的意志。不過一位曾有豐富潛艦實務經驗的臺灣海軍退役上校直言,臺造潛艦重點在于系統整合,首艘潛艦各項裝備、系統源自不同國家或地區,并強調“艱困才剛剛開始”。
24日的潛艦臺造開工典禮除了軍方將領出席,也邀請AIT臺北辦事處處長酈英杰、外國原廠代表等共襄盛舉,來賓戴上為動工典禮特制、畫有潛艦及海洋意象的紀念口罩,后方電視墻則播出各項裝備輸出許可及技術文件。蔡英文、安全部門秘書長等人也為潛艦臺造之設計及行政大樓“海昌大樓”揭牌。
臺媒報導,潛艦臺造“海昌計劃”自2016年底展開,歷經4年完成開工準備,原型艦預計2025年交艦。蔡英文于“船段制造廠房”前按下啟動鈕,廠內彎板機將第一塊鋼板彎制成型,宣告潛艦臺造邁入建造階段。臺造潛艦預計2025年可交艦,未來可能再建造7艘后續艦。
報導說,臺灣海軍現有4艘現役潛艦,分別為成軍32年的“劍龍級”潛艦,以及艦齡逾75年的“茄比級”潛艦;前者為臺灣海軍主戰艦艇,后者則為訓練用潛艦。美國國防部公布“2020年中國軍力報告書”揭露,中國常規動力、核動力潛艦總數已達56艘,其中有38艘部署于東部、南部戰區,顯見兩岸水下戰力已失衡?紤]局勢變化,美國近年“國防授權法”的國會意見皆提及,盼美國政府能協助臺灣發展“不對稱與水下戰力”。
一位臺灣軍事網站主編析,臺灣四面環海,海上生命線一路連結至南海,在解放軍海軍實力大幅增加的情況下,可能在境外截擊臺灣船只。因此,若臺灣水下戰力趨于完整,將可對敵進行反封鎖作戰,成為維護生命線的利器。
蔡英文歡天喜地的為潛艦臺造艦造典禮開工,一位具豐富潛艦經驗的退役海軍上校卻表達他的憂心。
這位退役海軍上校在臉書發文指出,潛艦臺造的開工“艱困才剛剛開始”,包括各型裝備是否到齊?“高效能電池技術”是否通過安全測試?在各測試階段,若發生整合性問題,各合約商“要聽誰的意見”?此問題牽涉設備“軍售”與“商售”的問題,是由臺灣海軍或美國廠商主導,抑或是聽從美軍建議?
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,潛艦臺造原型艦的零組件、裝備源自不同國家,如同“聯合國”組合,務必有個具備豐富經驗與組織的領導者統籌,掌握全案狀況,這將是潛艦臺造能否成功的關鍵。
他進一步表示,裝備、零組件整合牽涉軍售或商售問題,商售裝備取得較容易,軍售模式可獲得他國政府的訓練、經驗傳承、整合等協助。在美國政權轉移之際,新政府是否答應透過軍售給予臺灣更多造艦協助?
為避免單一國家向臺灣輸出的裝備出現狀況,海軍、臺船皆有“商源多樣性”的規劃,事先找到預備商源,臺船董事長鄭文隆表示,潛艦臺造開工經過4年努力,突破許多不宜對外說明的困難,包括裝備商源取得、設計技術挑戰、新冠肺炎來襲、島內的批判及“阻礙本案發展的境外勢力”。面對批評及唱衰,他們發揮潛艦最大特色“把引擎關掉、不要講話”,不希望言語交鋒而泄漏機密。
鄭文隆的回答避重就輕可以理解,但退役上校的擔憂卻未因此獲得解決:潛艦建造過程是由誰主導?如出現問題要聽誰的指揮?
潛艦建造開工典禮前夕,路透報導,一架美國行政專機訪臺,有消息指出,該名官員是美國海軍印太情報總指揮官、二星少將史達曼(Michael William Studeman),臺當局外事部門不愿證實,美國五角大廈拒絕評論。從時機點來看過于巧合,外界難免聯想和潛艦臺造動工有關,如屬實,美國在臺灣建造潛艦的過程中,恐居于主導地位,據此合理推論,美方也會為臺灣排除建造過程中的困難才是。
華夏經緯網專稿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